养户大量喂鸡肝后期大量死蟹!20年河蟹养成率从25%暴跌至36%市场出现结构性过剩!

来源:bob登陆    发布时间:2025-10-18 09:55:46

      从塘头到餐桌,大闸蟹是为数不多具备成熟商品电商属性的水产活品,每年还未入秋,“秋风起,蟹脚痒”就铺天盖地涌向眼球。由于加工产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导致“洗澡”蟹和仿牌销售乱象不断。这不仅给区域优质名蟹的正常销售和声誉带来不良影响,制约了产业高质量发展,也为整个大闸蟹产业增添了变数与风险。

      近日,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走访江苏部分河蟹地区发现兴化、泗洪等地在养殖过程中大量投喂冻鱼、螺蛳、玉米和鸡肝等。养殖前期损蟹少,养殖后期损蟹量较大,部分塘口高达50%,并且损失的基本是规格较大的蟹。这究竟是什么问题导致的呢?

      近两年来,我国河蟹养殖年产量约80万吨,主要分布在江苏、湖北、安徽、辽宁、山东等地。虽然我国河蟹养殖产量总体供过于求,但优质蟹(精品蟹)比例不高,出现结构性过剩。

      在养殖端,蟹苗单产逐步的提升,大眼幼体到成蟹的存活率却不断下降。“20年前,河蟹土池生态育苗从大眼幼体到养殖成蟹的回捕率可以高达20%,2024年仅有3.6%左右。”淮安市诚信渔公蟹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永有表示,近年来河蟹养殖大母本后遗症凸显,河蟹种质出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退化。他有40多年的水产繁育养殖技术探讨研究经验,他发现河蟹超大母本存在的弊端包括抗逆性差、成熟比较晚、对溶氧要求高、营养要求高以及难育肥等。

      近年来,随着退渔还湖等政策施行,河蟹养殖空间受到多重挤压。蟹农以中老年为主,依赖传统经验,机械化水平低,技术支撑不足。当前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未能从根本上逆转行业发展模式。加上动保等养殖投入品乱象频发,气候变暖叠加新的病害不断出现,养殖后期大规格蟹持续死亡加剧,养殖端盈利整体较不稳定。

      2024年,全国河蟹料年产量仅为50万吨左右(其中扣蟹料10万吨),河蟹饲料中的鱼粉添加量已从2010年的20%下降至2024年5%左右,即使是部分高端的河蟹饲料,鱼粉添加量也只有8%-10%,这也导致大量市场被自配料抢占,预估自配料销量超20万吨。“近两年来,河蟹饲料行业把鱼粉几乎拿掉了,市场上一部分卖6000元/吨的饲料,饲料配方成本不可能超过4000元。”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吴旭干说。

      “如果完全使用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及自配料,市场容量应该为200万吨,未来河蟹饲料空间依然很大。”吴旭干指出,最近两年在江苏兴化、泗洪地区养殖河蟹大量投喂发酵玉米、鸡肝等进行替代商品料,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后期河蟹养殖对营养的摄入,导致河蟹免疫力显著降低。

      “养户不能一味地去追求扩大养殖规模,盲目地降本去选择最便宜的产品,需要在保证河蟹养殖品质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规模,通过选择优质的苗种、饲料、动保等产品和高效的养殖模式,管理还要精细化。”江苏省渔业协会水产养殖投入品分会会长、江苏世昌农牧集团董事长袁珍虎指出,河蟹养殖需要把握全局思维,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工作要做到位,努力实现丰产又丰收。

      为推动我国河蟹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自2017年起,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大国渔业作为水产专业领军媒体,连续8年深耕承载面更广更全的公域品牌“中华好蟹”,通过发起“寻找中华好蟹”公益活动,旨在通过评选优质的河蟹苗种、饲料、动保、加工、餐饮等全产业链品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2025年11月15-16日,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大国渔业将在江苏省泰州市举办第四届中华好蟹大会暨中华好蟹苗种高端品牌论坛,充分的发挥专业媒体的导向引领作用,联合相关政府部门、知名科研院校、权威检验测试机构、影响力行业组织等,继续发起“寻找中华好蟹”、“河蟹产业高水平发展中国行”等公益活动,围绕“好苗+好水+好料+好技术=好蟹”,策划事件营销,寻找各大主产区优质河蟹养户,一线渔医,树立高品质高效益的典型;强化消费者从全产业链的角度认识品牌蟹,建立好蟹标准,树立产业新榜样,从源头上推动中国河蟹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